书架
1949开国大典实录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国事茫茫人彷徨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0周年校庆特刊撰写了《北京大学五十周年》一文。是文回顾了北大发展的历史,最后他说:“现在我们又在很危险很艰苦的环境里,给北大做50岁的生日,我用沉重的心情叙述他多灾多难的历史,祝福他长寿康强,祝他能安全渡过眼前的危难,正如同他渡过50年中许多次危难一样。”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包围北平,形势很紧张,有人传说共产党的广播电台已经宣告任用胡适做北平图书馆馆长了。胡适听了之后,微笑地回答说:“他们会用我吗?”

同月14日早晨,他还没有出门,突然接到国民党青年部部长陈雪屏从南京打来的电话,力劝他离北平南下,并称即将有飞机来接。胡适表示外寇来时可以撤退,现在是内战,怎好丢开北大不管。10点到校后,又接陈之来电,称:“顷经元又转达,务请师与师母即日登程,万勿迟疑。当有人来洽机,宜充分利用”。胡适12点回到家里,陈又来电报催促,并请他约陈寅恪一同南下。这时清华大学进城路线已经不通,而陈早已住进城来了,但不知住在哪里?胡将此事告诉邓广铭,胡请他去找,邓遂急奔北大西语系教授俞大缜(俞大维胞妹)家中询问陈寅恪大嫂(陈师曾遗孀)在城内的住处。待问明后,邓广铭赶往城内,果然在其嫂家中找到了陈寅恪。邓把胡适的嘱托向陈复述一遍,并问是否愿意与胡氏一起离平南飞。陈寅恪颇为干脆地回答:“走。前许多天,陈雪屏曾专机来接我。他是国民党的官僚,坐的是国民党的飞机,我绝不跟他走!现在跟胡先生一起走,我心安理得。”于是,略经准备,胡、陈两家乘北大两辆汽车出发,准备出城到飞机场上飞机。但到宣武门,士兵不肯开门放行。与傅作义联系,又没联系上,于是又只好返回东厂胡同胡宅。当晚,胡表示明天如果再走不成,那就决定不走了。这天晚上,邓广铭到东厂胡同与胡、陈话别,谈话中陈寅恪意味深长地说了下面一段话:“其实,胡先生因政治上的关系,是非走不可的;我则原可不走。但是,听说在共产党统治区大家一律吃小米,要我也吃小米可受不了。而且,我身体多病,离开美国药也不行。所以我也得走。”

不料几小时后,傅作义亲自打电话给胡适说:“总统已有电话,要你南飞,飞机今早8点可到。”请作好准备。胡适在电话上告诉他,不能同他留守北平表示歉意。傅也表示很谅解。次日,胡适偕同夫人江冬秀;陈携其夫人及二女乘车先至勤政殿,下午3点多到南苑机场上飞机。同行者尚有北大、清华的毛子水、钱思亮、英千里、黄金鳌、张佛泉等著名教授。行前胡适曾致函于汤用彤、郑天挺说:“今日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。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。一切的事只好拜托你们几位同事维持。我虽在远,决不忘掉北大。”“在苏俄,有面包,没有自由;在美国,又有面包又有自由;他们来了,没有面包,也没有自由。”吃惯了洋面包的胡适,自是想面包与自由兼得。

透过飞机舷窗,古城北平渐渐隐去,面对匆匆掠过的北国大地,胡适与众位教授思绪万千,百感交集。双目失明的陈寅恪随着机翼的摇晃颠簸,更是凄惶怆然,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宿。当晚6点半到南京明故宫机场。到机场迎接的有王世杰、朱家骅、蒋经国、傅斯年、杭立武等人。入城住教育部准备好的赤峰路一座招待所。

就在胡适与陈寅恪等人飞离北平后的第6天,1948年12月21日,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飞离北平,抵达南京,同机者有李书华、袁同礼、杨武之、江文锦等人。

而事实上,这段时间共产党方面也未放弃对胡适的争取,至少希望他不要离开北平,不要离开北大。

在胡适还没有决定离开北平时,西山一带的中国共产党广播,已经明确宣布: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,不跟蒋介石走,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。北大同仁与下属也有劝胡适留下的,但胡适只是摇摇头,还是决定走。后来有朋友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给胡适的一个口信,明确表示说:“只要胡适不走,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!”但胡适听后根本不信,说:“他们会用我吗?”

1952年2月,毛泽东在接见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说了一段对胡适盖棺定论的话:“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,我们找人带信给他,劝他回来,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?批判嘛,总没有什么好话,说实话,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,不能一笔抹煞,应该恢复名誉吧。”

毛泽东显示了大政治家的胸怀,也是表示对胡适已无争取的可能。

胡适到南京的第二天(12月17日)便是北大校庆纪念日。这天下午,他应邀出席当地北大校友会举办的“北大50校庆大会”,并在会上讲了话。他说:“我是一个弃职的逃兵,实在没有面子再在这里说话。”“不能与多灾多难之学校同度艰危。”他讲话时痛哭失声,会场凄凉与往日大不一样了。

这天又是胡适的生日,蒋介石夫妇在官邸特邀请胡适夫妇为他祝寿。胡适后来回忆说:“那天总统请我吃饭。总统请客向不用酒,那天特为我备酒,我上席后才知道总统给我做寿。”见此情景,难怪胡适即使是在最危难的时候,也要与蒋站在一起了。

胡适到南京不久,便得喉痛病在家休息。有一天,他的一位在国民党政府里任职的晚辈乡友胡寿民去拜会他,那是一个大雪纷纷的早晨,天气很冷,客人坐定后致敬意,关切地问道:先生娘出来了没有?胡适答道:一起来的。又问:思杜兄(胡适之子)来了没有?胡适回答说:我家里书很多啊!没人看不行。书,会被人家搞掉的。说完胡适一再叹气!很凄凉地自言自语地说:我对不起我的同事,我一个人出来了,把他们丢掉了。一会儿又望着窗外迷茫的雪天,自言自语地说:前方战士打战好苦啊!从上面的对话,不难看出胡适当时悲惨心情!同时也说明胡思杜未随其南下,部分原因是他走得太匆忙。当时只拣了一部26回的《石头记》钞本随身带走,其他的东西都没有带,故把他留下了。后来,北平解放后,胡思杜被调到华北大学去学习,毕业后分配到唐山交通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任教。1951年开始批判胡适,他也写了批判文章在报纸上发表。1957年反右时,他被打成右派分子,同年11月的一个夜晚上吊自杀,死时36岁,尚未结婚。1980年11月经组织重新审查,认为他属错划给予平反昭雪。据江冬秀的堂弟江泽涵先生说,胡思杜之是否确死,胡适、江冬秀在世时还一直不知道。后来他哥哥胡祖望为此事曾托陶孟和的女儿陶维达,她1973年趁回国观光之便来打听过这件事。

这年阴历除夕,胡适与傅斯年同在一起度岁,相对凄然与往年喜迎元旦的欢乐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。他们一边喝酒、一边共背陶渊明的《拟古》的第九首:“种桑长江边,三年望当采。枝条始欲茂,忽植山河改。柯叶自摧折,根株浮沧海。春蚕既无食,寒衣欲谁待。本不植高原,今日后何悔!”

抚今思昔,而触景伤情,二人不约而同地流泪了。

与胡适等人最终作出不同选择的是陈寅恪,他到达南京后只住了一个晚上,第二天便携家眷悄然赴上海,在俞大维弟弟俞大纲家中住了下来。在上海,他写信给时任岭南大学校长的陈序经,表达了愿去该校任教的心愿。陈序经求才若渴,马上答应为陈寅恪南下广州做安排,1949年1月,陈寅恪一家搬进了岭南大学,将他最后20年的才情挥洒在南国这片温暖而湿润的大地上。

除胡适这一批南走的学者之外,1948年12月21日,第二批南走的学人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率领,同机到达南京的还有李书华、袁同礼、杨武之等24位教授。

梅贻琦等人乘座飞机是由英国人保罗·德芮肯驾驶的,这架飞机的名字叫“中国珍珠Ⅱ号”。1999年保罗·德芮肯撰写了自传体回忆录《中国珍珠》。在这本书中,他回忆说:“12月21日,我驾驶着‘中国珍珠II号’来到北平,这时南苑机场已经被占领无法使用,只得降落在城内新辟的机场。就位于永定门地坛祈年殿旁,当时机场上只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五六个人(记忆有误,实际上有24位教授登机——作者注),我们让他们立刻登机。在升空后我刻意绕飞北平城一圈,当天大雪纷飞,全北平成为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