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逃出母宇宙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五章 送子远行(2)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没有室温环境,参观者只能依靠太空服内的生命保障系统。

   “赤兔”号飞船的双层密封门打开了,张明先引导大家进入“褚氏”号,实际是进入了开放的太空环境。“褚氏”号总体来说是一个大的圆柱形框架,框架内侧固定着十个扇形横截面的燃料舱,拼拢成巨大的圆柱。燃料舱外圈捆绑着十个巨型货舱,横截面同样为扇形,五百个巨蛋舱分装其中。最外层覆以鳞甲状的反射镜面,总数有一万多个,这些鳞甲是空心的,中空部分封装着低等生物的DNA。

   “褚氏”号中心是一条圆形的甬道,是由十个燃料舱的内侧围出来的。甬道壁上有一根纵贯全长的圆管拉手,人们拉着它向前飘行。甬道并非是密封的,透过燃料舱的间隙可以窥见暗黑的宇宙天幕,看见天幕上的繁星和蓝色的地球月牙,它们仍在逆向旋转着。让大家惊奇的是,飞船用材极其纤细轻薄,即使它们是性能优异的钛合金或碳纤维材料,也过于纤细了。相比于飞船体积的巨大,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麦秸秆编织的框架,框架上固定着易拉罐那样轻薄的船舱。张明先看出了大家的惊异,笑着说:

   “为了尽量增大飞船的推重比,我们对飞船进行了最为严格的减重。不过大家不必担心,与‘赤兔’号不同,‘褚氏’号是在无重力条件下起航和加速,而且加速度很小,因而受力很小。途中只有在借星体重力进行加速阶段有很大的加速度,可达数千个g。但重力加速时,飞船处于自由落体状态,不会产生内应力。由于这几个原因,‘褚氏’号在整个航程中的受力状况远远优于地面,所以这样纤细轻薄的结构足以胜任。”

   林秉章说:“但它难以承受陨石撞击吧?”

   “太空中撞上陨石的几率很小。你们知道吗?太空从宏观上说呈网状,有很大的空洞。我们选择的路线就是穿越空洞,这样受陨石撞击的可能性更小。”

   “但这是为时几十万年的航程啊,再小的几率乘以这么漫长的时间,也有可能发生。”

   张明先点点头,“你说得完全对。但如果把飞船设计得足以承受陨石撞击,则飞船的总重就要增加几个数量级,那是完全不现实的。我们只好干脆采用不设防的设计,用分散型结构来尽量减少损失。我刚才说过,飞船的舱室不需密封,即使被击出一个破洞也不会造成灾难,而且五百个巨蛋舱是相互独立的,只有被直接击中的才会损坏。这样就能保证在四十五万年的航程之后,大部分‘人蛋’是安全的。”他轻叹一声,“当然,这属于本质不安全的设计,有其内在的残酷性,但以化学飞船的技术水平,我们只能这样做。如果是核聚变飞船,就可以采用很多保护措施了。”

   阿比卡尔问:“为什么不把货舱放到内层?至少可以靠燃料舱来进行一定的保护。”

   张明先看看他,“不,击中燃料舱的损失更大——不,不是怕爆炸,燃料与氧化剂是分开储存的,哪怕被陨石击中也不会爆炸,但即使一个货舱燃料的流失,飞船也承受不起。”

   众人默然,现在他们才真正理解了张明先所说的“内在的残酷性”。他实际是说,飞船的设计宗旨是把“乘客”(封装生物细胞的鳞甲,和封装人蛋的巨蛋舱)当成两层“人肉盾牌”来保护燃料舱,这与一般飞船的设计理念截然相反,但它在这个特例中又是完全合理的。

   八人拉着圆形拉手继续往前飘飞。楚天乐已经在轮椅上坐了十年,这时也像大伙儿一样进入了自由状态,轻松自在地飘飞着,这让他感受到心灵和肉体的双重轻松,莫名的喜悦从心田中渗出。这一段短暂的经历对他来说简直是刻骨铭心,甚至影响到他后半生的人生抉择。

   鱼乐水一直在旁边照顾他,也照顾着年迈的教宗。他们已经飘飞了两三百米,前边还有同样的距离,由此可见飞船的庞大。教宗突然想起来,问:

   “张先生,你说飞船受力轻微,但在降落时呢?等它找到某颗条件适宜的星球——这颗行星很可能有地球那样的重力,甚至更大。如此脆弱的巨型飞船怎样才能安全降落?”

   “不,它根本不需要‘安全降落’。”张明先说。

   “不需要降落?”

   “对。飞船进入重力场后,最外层那些封装着低等生物DNA的中空鳞片首先因重力而脱落,下坠过程中,它的外壳会因大气摩擦而升温,温度超过五百摄氏度时,外壳上的小孔将喷出一种我们称之为‘轻云’的物质,喷出后迅速固化,变成一个巨大的泡泡,把鳞片包在里面。这个大泡泡会把下落速度和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。鳞片是脆性的,撞上地面时将破碎,把夹层内的低等生物种子撒播到地面上,然后生命过程就开始了。我说过,由于撒播的是成熟的生物模板,估计在数万年内就能完成新星球的‘地球化过程’。”

   “然后?”

   “这数万年中,‘褚氏’号一直绕着新星球旋转,空气阻力将使它的轨道越来越低,所受重力越来越强。到一定程度后,脆弱的飞船结构将解体,五百个巨蛋舱将分散降落,降落过程中仍采用轻云物质来保护。到达地面后,同样由脆性材料制造的巨蛋舱将破裂,每个舱中封装的一万枚‘人蛋’将滚落地面,随后在合适的阳光下自动孵化。”

   “噢,是这样,真是别出心裁的设计。”教宗说。

   张明先苦笑着道:“都是被逼出来的,是为了在化学驱动飞船的能力中尽量多榨几滴油。用中国话说,这是穷人的穷办法。”

   他们接近了球形的指令舱,这儿明显与其他部分不同。指令舱很小,完全密封,外壁上包着厚厚的金属铠甲。人行甬道从指令舱的外边绕过去,通向飞船尾部。张明先打开指令舱的密封门,里面几乎没有空间,挤满了形状怪异的仪器设备。但与普通指令舱截然不同的是,这儿没有一个仪表,没有一盏指示灯。“褚氏”号没有人类驾驶员,所以飞船的协调控制不需要对外的显示,都隐藏在电缆和集成电路中,表现为电子的流动。这样的构造使它更像是一个放大的人类大脑,而不是普通的指令舱。张明先说:

   “这儿是飞船的大脑,所以唯有它被赋予严密的保护。它依靠同位素电池工作,可持续工作五十万年。飞船飞出灾变区域后,它将自动检测外部环境,选择合适的行星,进而在该星球上选择温度适合孵化的纬度,引导飞船飞向那里。当飞船在重力场中解体后,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,但它仍将存在。它脱离了原飞船框架后,将靠自身动力逐渐把轨道拉高,最终变成新星球的卫星。它将永远旋转下去,俯瞰着该星球上新人类的命运。”

   “就像上帝的一只眼睛。”教宗平静地说。

   几个人互相看看,笑着点头。没错,教宗的这句话十分点睛,这个指令舱的保存并无实质意义,因为它不可能与蒙昧的新人类有任何互动。在“褚氏”号飞船极其严谨的减重设计中,凡是实用价值不高的功能一律被毫不留情地砍掉,唯有“指令舱永久保存”这个功能是基于心理上的原因——为的是:当那些人类子孙在蒙昧的心智和严酷的环境中挣扎时,天上能有一个“智慧之物”默默陪着他们。

   经过指令舱又行了百十米,甬道到头了,透过飞船后部框架的间隙可以看到细长的尾喷管,这个细长得像蟋蟀尾须的尾喷管将推动如此庞大的飞船进行加速,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。张明先让大家在这儿参观了一会儿,然后领大伙儿折回头,拐到甬道的一条岔路。走了没多远,他打开一道门,引导大家进入一个庞大的扇圆柱形货舱,这是十个货舱之中的一个。映入眼帘是林立的巨蛋形降落舱,它们竖立放置着,长轴的长度有四层楼高,短轴中部的直径大约六米。大家仰视着这些气势雄伟的巨蛋形降落舱,心中滋生出敬畏之情。走近看,巨蛋舱的外壳是陶瓷类的材料,坚硬光滑,上面有无数细孔,这就是张明先所说的“轻云”将要喷出的孔口。八人默然仰观,心中想象着其后的过程:这些巨蛋舱度过了漫长的航程……随飞船进入某行星轨道……降落舱脱离飞船向地面俯冲,高温气流烧灼着外壳,然后轻云喷出,把巨蛋舱包成更为巨大的泡泡……巨蛋舱在地面上撞碎,一万枚“人蛋”缓缓滚落出来,沐浴着阳光……第一个小人儿顶破蛋壳爬出来,用迷茫的眼光看着天和地。他要哇哇地哭一阵,但当哭声唤不来食物和爱抚时,他一定会凭本能开始寻找食物……

   男人们沉默着,鱼乐水的眼睛红了。

   张明先咳了一声,“很遗憾,所有巨蛋形降落舱都是密封的,无法打开让你们看看里面的‘人蛋’。不过这儿有一个小一号的巨蛋舱,是依靠褚先生最后捐赠的十亿元追加建造的,在它里面也有数千枚‘人蛋’。我领你们看看。”

   他领大家来到那个小一号的巨蛋舱前,其大小约为其他巨蛋舱的一半。它水平放置着,中部有一扇尚未关闭的舱门,张明先领大家进去。里面密密麻麻垒放着“人蛋”,由柔软的材料隔离固定。这些蛋处于深度冷冻,不过参观者都穿着太空服,感觉不到寒冷,从蛋的外观上也看不到霜结冰冻的迹象。

   鱼乐水轻轻触触身边的丈夫,“天乐,知道我这会儿想到了什么吗?我想起在西峡恐龙博物馆见过的、处于原始状态的一窝窝的恐龙蛋。”

   楚天乐回头看看妻子,笑着说:“但愿这些‘人蛋’比它们幸运。我想一定会的,既然我们做出了如此卓绝的努力。”

   张明先领他们来到舱室后部,这儿并排平卧着十四个装置,外形也呈蛋状,只是比其他“人蛋”大几号。这些装置外壳的材质不同,是金属的。自打这些金属装置进入视野,褚、张、乔治、楚、鱼、林这六人的目光就盯在上面,神态变得凝重肃穆,连不知内情的教宗和阿比卡尔都感觉到了气氛的异常,疑惑地看着他们。张明先轻咳一声,声音苍凉地对二人介绍说:

   “这是十四台人体冷冻装置。追加建造这个小型巨蛋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装载它们。此刻在地面上,姬人锐先生正在向公众公布有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